原创 胡服骑射的赵国面对秦国为何频频败北?PEST模型可以给出答案
公元前326年,赵萧候去世,年仅15岁的赵雍(赵武灵王)即位,赵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:由于赵萧候生前勇猛无畏,与其他国家连年恶战,使得赵国被其他诸侯国视为“眼中钉肉中刺”。
眼看赵国领土被其他诸侯国一步步蚕食,坐不住的赵武灵王从机动性很强的胡人那里得到灵感,决定取胡人之长补中原之短,提出了“胡服骑射”的改革策略:既学习胡人的穿着打扮,也学习他们骑马射箭的本领。
那么赵国能否凭借“胡服骑射”东山再起?让我们从现代PEST分析模型角度出发,看看“胡服骑射”战略的可行性!
一、PEST分析模型介绍
1999年,美国学者 Johnson·G 与 Scholes·K一同提出了PEST分析模型,他们认为影响行业和企业的主要因素包括四个方面,即:
- 一 政治环境因素(Political)
- 一 经济环境因素(Economic)
- 一 社会环境因素(Social)
- 一 技术环境因素(Technological)
Johnson·G 与 Scholes·K认为企业的战略规划离不开对外部环境的认知,通过检阅这四种宏观环境因素可以发现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,从而建立正确的战略规划,避开环境可能带来的威胁。
PEST分析模型
他们把这四种极为重要的环境因素整合成一个模型,成为“PEST分析模型”,用来专门分析企业的外部生存环境。
战略规划
“PEST分析模型”是进行企业战略规划的一种工具,而企业的战略规划一般包括三个阶段,即:
- 一 确定目标阶段,指企业在未来发展中所要达成的目标。
- 一 制定规划阶段,指企业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采取的手段及措施。
- 一 修正规划阶段,指企业对制定的不合理规划进行修正。
二、胡服骑射初期宏观环境分析
公元前307年,赵武灵王下令进行“胡服骑射”改革,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当时的宏观环境,主要分析秦赵两国,简要分析其他诸侯国。
1 、政治环境分析
那是一个周王室不断没落,诸侯国不断强大的时代,那是一个联合与对抗关系不断发生改变的时代,今日的朋友或许就是明日的敌人,战争与外交是那个时代永恒的话题。各个国家纷纷走上了变法图强的道路。
企业发展的好坏与所处国家的政治环境密不可分,我们现在所说的政治环境包括国家的社会制度,执政党的性质以及政府的各项政策。而在战国时代主要指各国的制度、政策和变法运动。
- 首先,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,各国均想取而代之
周王朝贯穿了整个春秋战国时期,将奴隶制度发展到顶峰,刚分封的各路诸侯对周王朝忠心耿耿,如果历代君王能恪尽职守就不会出现后来的春秋战国。
然而历史上从不缺乏昏君,周厉王暴虐成性,骄奢蛮横,“共和执政”使得周王室威望大减;周幽王“烽火戏诸侯”直接导致诸侯开始产生反叛之心,各国不再履行对周王朝的义务,开始扩张自己实力,纷纷想取而代之。
权力的象征:九鼎
东周末年,周王室地位已经一落千丈,象征国运的“九鼎”成了众多诸侯国朝思暮想的东西。秦惠文王十分“客气”的向周王求九鼎:出兵在东周国都附近小打小闹,以此威胁周王献出九鼎。自知无法抵抗的周王派人向齐王求救,不料齐王也借此机会索要九鼎,当然最终凭借颜率的三寸不烂之舌保住了周王的九鼎,但由此可见周王正处在一个尴尬的境界:手握九鼎却谁也不敌。
公元前307年,秦武王更是直接出兵攻打韩国宜阳城。宜阳城距离东周都城洛阳很近,是阻碍秦军东进的战略之地,虽然不是明目张胆攻打周王朝,但秦武王的目的显而易见:意欲灭掉周王室,提升秦国威望。
“夺九鼎以号令诸侯”成了这个时期的主旋律,各诸侯国不再藏着掖着,开始光明正大扩张自己的实力。赵武灵王实施“胡服骑射”战略正是为了能在这场争夺战中处于有利地位。
- 其次,弱肉强食,诸侯纷争不断,急需变法图强
由于周天子地位每况愈下,诸侯们之间的斗争越来越激烈,强大的诸侯国纷纷开疆扩土,抢占有利资源,而弱小的诸侯国却过着提心吊胆,朝不保夕的生活,变法图强成了那个时代的最热门的话题。
魏文候在战国初期实施“李悝变法”,揭开各国的变法运动;公元前386年,楚悼王实施“吴起变法”,主要针对经济和军事,打击了贵族特权;公元前359年,秦孝公实施“商鞅变法”,使得秦国一跃成为强国。公元前357年,齐威王实施“邹忌变法”,进行“奖贤惩奸,广纳言路”的举措。公元前355年,韩昭候实施“申不害变法”,主张以“术”治国;
岌岌可危的赵国
到了赵武灵王时期,秦国已经一家独大,而赵国却面临着亡国的危险:从地图上可以看到,北有燕、楼烦虎视眈眈,西有魏、林胡摆兵布阵,南有韩国直插腹地,东有中山占领腹心,秦、齐对赵国领土也是垂延欲滴。
在这个形势下,赵国迫切需要一个人站出来制定战略,主导大局。
- 再次,诸侯国实力均衡,差异不大,给了赵国变法图强的机会
在赵武灵王时代,虽然秦国已有了飞速发展,但还没有灭掉一国的能力,而其他诸侯国更没有这个野心,因为谁都不想让对方一家独大,如果有人想吞并另一国,其他国家一定会联合起来将其消灭。
因此虽然赵萧候生前拉了很多仇恨,赵武灵王即位时赵国已摇摇欲坠,但周边的国家也仅仅是小打小闹,不敢举兵攻打邯郸,以避免别人坐山观虎斗,最后赔了夫人又折兵。
赵武灵王赶上了这段“平静”的时光,诸侯国之间的制衡给了他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赵国的走向。
2、经济环境分析
现代经济环境主要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:从宏观方面来说指的是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及国民收入,进而体现其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及发展速度,从微观方面讲指的是企业所在地的人均消费水平、就业难度等,进而体现其未来的市场大小。而分析战国时期各国的经济环境主要从农业、商业以及赋税三个方面考虑。
- 首先,农业是国家根基,谁注重农业发展就能占领先机
在冷兵器时代,人海战术是最常用最有效的战术,但是却要巨大的军饷做支撑。这也就意味着必须发展农业才能使国泰民安,才能有底气去开疆扩土。
然而各诸侯国对农业的重视并不一样,当时农业较发达是秦国和齐国。齐国属于抛弃军事发展重视农商业发展的国家,但由于本身国土面积不大,农业发展受限,而秦国不但疆土面积大,而且十分重视农业发展。
商鞅变法
秦国实行“商鞅变法”后,废除“井田制”,实施土地私有制,极大捍卫了地主阶级的利益,促进了经济高速发展,为秦国对外战争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,也是后来秦国能取得长平之战胜利的重要因素。
赵国在这方面明显不足,虽说赵国地处中原,在农业上相比秦国有更悠远的历史,然而土地质量却成了赵国农业发展的瓶颈。《禹贡》对各地的土地质量都做了评价,对赵国(冀州)土地评价是中中,对秦国(关中)土地评价是上上,土地质量的限制导致秦国农业水平远超赵国。再加上赵武灵王崇尚武力,对农业不够重视,以至于后来长平之战中贵族阶级只能喝粥度日。
- 其次,商业被大多数诸侯国抛弃
由于当时贫富差距悬殊,手工业商品仅仅供统治阶级玩乐,需求量不大,而手工业商品又是商业的主要产品,因此当时各诸侯国普遍忽略了商业的发展,而转向百姓赖以生存的农业。而齐国与其他地方不同,靠近沿海,有“渔盐之利”,因此对商业十分重视。
赵国铁质农具
与齐国不同,赵国铁矿资源丰富,并且拥有高超的治铁技术,因此赵国工商业以铁器为基础得以发展。
而秦国由于实行重农抑商策略,其国内对商业发展并不重视。
- 再次,赋税征收:大小家庭制的对抗
国家要想发动对外战争,首先要有充足的军饷,而这些军饷就是国内百姓所交的赋税。
从西周开始,各诸侯国盛行大家庭制,即子女和父母生活在一起,共用一个户籍,这样会存在众多闲散劳动力,不能很好发挥每个人的劳动力价值,使得国家税收减少。
而秦国实施“商鞅变法”后,率先确立小家庭制:“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”,即严禁父子、兄弟同室,这样大家庭就会拆分成许多小家庭,使得每个人都开始认真劳作,这一大批小个体给秦国提供了大量的赋税收益,充实了国库。
综上赵国农业发展比不上秦国,又不重视商业发展,征收的赋税又远不如秦国,因此其经济发展收受到很大限制,如不尽快解决将会带来惨重代价,但是赵武灵王似乎在制定战略的时候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。
3、技术环境分析
现代技术环境主要是考察与企业领域密切相关的技术手段,并及时了解国家对技术的保护力度以及投资力度,而在战国时期考察各国的技术环境主要针对其对兵器的研发力度、生产速度,通用度以及农业技术。
- 首先,冶铁业开始发展,逐渐由铜兵器时代向铁兵器时代过渡
由于青铜兵器脆硬易折,不方便锻造,铁兵器锋芒强度好,可反复锻造。到了战国后期新型的铁兵器慢慢取代了铜兵器,谁的冶铁业发达谁就能够在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。
赵国是冶铁大国,有丰富的铁矿资源,而且炼铁技术很好,仅都城邯郸就有二十多个炼铁地方。不仅锻造了大量的铁质兵器用来装备军队,而且通过卖铁向别国赚取钱财,当时秦国和齐国都曾向赵国买过铁。
铁兵器
然而秦国在治铁方面远不如赵国:不断缺乏铁矿资源,而且又没有炼铁技术支撑,所以秦军士兵大多是拿着铜兵器作战。
- 其次,兵器工艺水准不同,赵国远不及秦国
秦赵两国所用的兵器种类差不多,远射程有弓弩,长兵有矛、戟、钩等,短兵有剑等,然而制造出来的兵器质量却不尽相同。
以弓弩为例,秦国的步兵弓弩号称战国黑科技,需用脚蹬以借全身力量才能发射出去,威力惊人,达到300米远。不仅如此,其弓弩的制作是由相国亲自监管,但凡参与制弩的人都要把名字刻在上边,以便后续追究责任。再加上秦国已经统一度量衡,这样一来制造标准就变得非常高,从出土的弓弩看,不但造型与尺寸几乎完全一致,其使用的弓箭误差也不超过1毫米,完全可以实现互换通用。
秦国黑科技:秦弩
反观赵国,从出土的兵器来看,即便是同一个地方的兵器,存在着轻重不一,大小不一,形式多样的情况,这样一来在战场上不能达到互换通用的效果。并且由于没有形成统一标准,制造兵器的效率大大降低。
- 再次,农业技术转型,谁抓住了机遇就能后来居上
战国后期,中国缓慢进入铁器时代,在耕种技术上也因此迎来了变革:牛耕技术。以前耕地主要靠人力,这种方法费力不讨好,效果极差;后来人们发明了铁犁,用牛拉着它耕作,既省力效果又好,称为牛耕。
《战国策·赵策》:“且秦以牛田,水通粮,其死士列于上地,令严政行,不可与战。”
牛耕技术推广
秦国士兵虽然使用铜兵器,但是给百姓提供铁农具,并大力推广牛耕技术,使得秦国农业得到快速发展。反观赵国,虽然铁农具也得到了广泛使用,但是牛耕技术却没得到推广,导致在农业方面被秦国远远超过。
4、社会环境分析
社会环境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、宗教信仰、风俗习惯、审美观点、价值观念等。而在看战国时期社会环境时,主要是:
- 首先,民风导致战力不同
虽然周王朝不断没落,但是大多诸侯国都延续了周国礼节,崇尚中原礼仪文化,蔑视蛮夷文化,极力维护阶级秩序,然而有些国家却是例外。
秦国素有“蛮夷”之称,因此被其他诸侯国看不起,然而这种粗狂、野蛮的民风,却使得秦军战斗力直线上升。秦国摒弃世卿世禄制,实施军功爵制,这样一来只要杀人便可升官,这种野蛮的行为在秦国百姓眼中是易于接受的,士兵在战斗中也更加勇猛无畏。
秦军士兵勇往直前
司马迁:"种、代,石北也,地边胡,数被寇,人民矜慎忮(强直之气),好气,任侠为奸,不事农桑......自全晋之时固已患其僳悍,而武灵王益厉之,其谣俗犹有赵之风也。"
赵国本是中原“文化人”,然而由于其与北方游牧民族紧挨,长久的斗争使得赵国百姓崇尚武学,与其他诸侯国相比,其武士精神更加强烈,不过相对秦国还差点。
- 其次,世卿世禄制制约国家发展
世卿世禄制是战国时期的特点,世卿即贵族阶级子承父业,连任卿这样的高官;世禄即子孙享受父辈的土地及税收。世卿世禄制实际上使固定的人群垄断了统治阶级,下层人才得不到很好地利用,容易出现不作为、乱作为的官出现。
君王的统一大业必然需要大量人才辅佐,在这一点上秦国做得十分到位。秦国自实施“商鞅变法”以来,废除了世卿世禄制,大量任用基层人才,使得秦国走在了前列。
其他诸侯国也有废除世卿世禄制的想法,奈何贵族势力过于强大,大多人亡政熄,戛然而止,使得废除世卿世禄制并不顺利。例如楚国进行“吴起变法”,也有废除世卿世禄内容,然而触动了权贵集团的利益,在楚悼王死后,旧贵族叛乱,乱箭射杀吴起,变法运动宣布失败。
赵武灵王没能建立选举贤能的政策,导致后边赵国君王身边奸臣当道,残害大臣。
三、“胡服骑射”战略规划合理性分析
综合上述分析,赵武灵王在政治环境上因为周王室地位的下降、变法运动盛行以及各诸侯国实力均衡有实施“胡服骑射”战略的机遇;在技术环境上有治铁业的优势但却忽视了牛耕的推广;在社会环境上有民风强横的优势但却无法任用人才;在经济环境上虽有商业支撑但农业发展却受限于土地质量和技术。
胡服骑射
因此“胡服骑射”战略并不可行,虽然可以短期内提升赵国的军事实力,然而其经济发展却远远落在秦国之后,正如冷战时期的苏联一样,极力加大军事投资,而美国则注重综合发展,最终结果便是苏联解体,美国一家独大。
下边再从战略规划分析赵国“胡服骑射”失败的原因。
- 首先,确定目标阶段,即企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所要达到的目标。
赵武灵王想要快速统一六国,称霸中原的目标过于远大,不切实际。
赵武灵王刚刚即位时,赵国已是破烂不堪,无论从经济、技术还是社会环境都没有称霸中原的实力。而赵武灵王一味追寻军事实力的提升,只会让赵国深陷泡沫的繁华中,稍受挤压便分崩离析。
由于赵国的快速扩张,其经济发展远跟不上军事发展,打闪电战还好,一旦打消耗战必败无疑。事实证明在长平之战中,正是由于赵国粮草不足,导致赵王临阵换将,被秦军坑杀40万大军,使得赵国元气大伤。
- 其次,制定规划阶段,即考虑使用什么方法来达到这个目标
为了实现一统天下的目标,赵武灵王制定了“胡服骑射”战略,从赵国当时处境来说算是高明的。
由于当时赵国处于亡国的边缘,只能在短期内快速提高军队战斗力才能保证领土完整。而“胡服骑射”战略做到了这一点,不仅使得赵国一跃成为军事强国,拿回了被侵占的领土,而且取得对外战争的接连胜利,不断对外扩张,使得赵国领土连成一片。
- 再次,修正规划阶段,即考虑怎么修正规划以避免可能产生的意外
赵武灵王凭借“胡服骑射”战略使得赵国领土完整后,没有及时修正战略。
农业比不过秦国,赋税比不过秦国,兵器质量比不过秦国,农业技术比不过秦国,人才重用程度比不过秦国......实施“胡服骑射”战略以来,赵国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,然而赵武灵王没有及时的修正,或者还没来得及修正就被活活饿死在沙丘。
倘若赵国领土完整后,赵武灵王能够及时修正战略,将重心放到经济上,提高人口,增加粮产,进行全方位改革,或许历史真将会改写。
总结
秦国实施的“商鞅变法”涉及到方方面面,提升了秦国综合国力,赵国实施的“胡服骑射”仅涉及军事;冷战时期美国综合国力强大,苏联仅军事力量强大。“木桶效应”可知,胜败往往取决于短板:结果秦灭赵而天下一统,苏解体而美独大。
因此改革不能只重视一方面,而应该从经济、政治、技术、社会全方位改革,提升综合国力,特别是人口和粮食,民以食为天,只有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。